 
		        										经名: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撰人不详,似出于隋唐之际。此经为虚皇天尊为妙行眞人等演说教义,分为四十九章。经文以道家清静无为之说为本,论述修道之境界及其方法。书中分学道者为三乘:“末学之士,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心不妄知,禁约一切,泯绝万态以致于道”,此为小乘。“至学之士,视无所见,听无所闻,心无所知,动无所逐,以观众妙,”此为中乘。“大乘之士,无见而无不见,无闻而无不闻,无知而无不知,内外洞然,达彼无间,故能参宇宙而游无尽之域”。由大乘入道者,“以一身而化万境。不滞有无,永绝生灭,是名眞人”。修眞之法从斋戒清净、洗心断秽入手,以布施积善,造福田、立功德为务。经文认为众生平等,凡具善性、道性之人,皆可同入道门。 《辨伪录》引用《元代化胡经》内容。第一化,道生气,气生四圣,叫虚皇天尊、元始天尊、太上道君、李老君,李老君是天地的父母。
0.47 万字 | 2022-12-07 20:40更新
 
		        										《通关文》是清代道教的著作。刘一明著。关为关口、关卡之意,言人生有如许“要命关口,阻路大魔”,须关关打通,方可精进于大道,故名“通关”。收入《道书十二种》。刘一明(1734—1821)号悟元子,又号素朴散人,被褐散人,后人称之悟元老人。山西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北)人。为全真龙门派第11代道士,一生主要在甘肃榆中栖云山、兴隆山著述传教。著述甚丰,在世时即已陆续刊印传世。
4.48 万字 | 2025-02-23 17:59更新
 
		        										《养生三要》作者为清代医学家袁开昌,该书内容摘自《内经》、《庄子》、《抱朴子》、《千金要方》、《褚氏遗书》、《医门法律》、《医砭》、《医说》、《名医类案》、《冷庐医话》、《本草纲目》、《本草经疏》、《聪训斋语》等二十余种著作以及张景岳、李东垣、张子和、徐大椿、陆定圃、喻嘉言、王孟英等三十余位医家的相关论述,集清以前养生法之大成,并附之以袁氏本人的心得体会。该书一经刊刻,即刻引起轰动,成为大众养生指南。 袁开昌,字昌龄,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后迁居丹阳(今江苏丹阳),清代著名医学家。根据其子袁阜所撰《养生三要》跋和李丙荣所撰《袁开昌先生传》的相关记述,袁开昌约生于1850年,卒于1905年。 袁开昌生平好读书,受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影响,潜心研究医学,擅长眼科、外科,善用火针治外症。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扬州流行瘟疫,袁开昌遵古方制药饵,挽救了无数生命。 晚年,袁开昌辑《医门集要》八卷,《养生三要》为该书的首篇。据《中国历代卜人传》序记载,该书由袁开昌所辑,后由其子袁阜校订,于1918年付梓行世。 袁开昌认为,养生要兼顾“治已病”、“治未病”和“治医者之病”,三者乃“养生三要”。《养生三要》出版后,即不胫而走。苏润宽读后感叹曰:“唤醒痴迷酿太和,婆心苦口费搜罗。谁知人世生生理,都被先生指点过”。
2.60 万字 | 2022-06-05 16:31更新
 
		        										《养老奉亲书》,养生著作,宋代陈直撰。全书包括饮食调治、形证脉候、医药扶持、性气好嗜、宴处起居、食治老人诸疾方等内容。主要论述老年保健、四时摄养措施、疾病预防理论及治疗方法。主张老人有病,先食疗之,未愈则命药疗之。饮食宜温热熟饮、忌粘硬生冷。药饵宜用扶持之法。本书对后世老年人养生理论影响较大。
3.24 万字 | 2022-06-08 18:09更新
 
		        										经名:太上正一法文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期。系早期天师道经典《正一法文》残本之一。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
0.22 万字 | 2022-10-31 19:53更新
 
		        										《枕中经》,相传为太上老君传下,经文很短,多是日用保命护身的咒语,普通人也可以日常读诵,大有益处。
0.13 万字 | 2022-12-01 14:31更新
 
		        										孙真人,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相传为楚大夫屈原的后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道教尊为“妙应真人”。一生著述颇丰,据《旧唐书》载:“自注《老子》、《庄子》,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世,又撰《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
0.59 万字 | 2022-05-28 20:59更新
 
		        										《灸法秘传》,针灸著作。一卷。清.金冶田传,雷少逸编。刊于1883年。内容有正面(穴)图,背面(穴)图、指节图、灸盏图、灸药神方、灸法禁忌,全书主体部分为中风、尸厥应灸七十症的灸法取穴。书末由刘国光氏附入太乙神针方及雷火针法。本书论述简要。其中将特制的药艾放入银质的“灸盏”中进行灸疗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特点。现只存初刻本。
1.35 万字 | 2022-11-29 11:31更新
 
		        										《三元参赞延寿书》,养生学著作。五卷。宋末元初人李鹏飞撰集于1291年。作者自谓:宋咸淳四年(1268年)在杭州受官道人之教,始知人的年寿应有天元、地元、人元。三元共180岁。在此启发之下乃撰集此书。卷一论天元之寿,成人精气不耗;卷二为地元之寿,律人起居有常;卷三为人元之寿,教人饮食有节;卷四述神仙救世,却老还童真诀;卷五为神仙警世。现有道藏本。
3.12 万字 | 2022-05-28 16:37更新
 
		        										《养生导引法》是明代胡文焕写的一部气功导引著作。书中主要讲述导引养生祛病法。共列病症27门,每门列功法若干条,可供选用。其选功法基本上依据(诸病源侯论)中所载的「养生方导引法」。此外,补益与老人二门中还收辑了《太清导引养生经》、《通玄集》等书的部分内容。
5.38 万字 | 2022-05-23 23:44更新
 
		        										《难经经释》,医经著作。二卷。清·徐大椿撰于1727年。徐氏注释《难经》以《内经》理论为本,阐发《难经》义理及其学术渊源,颇有参考价值。但作者提出“《难经》之必不可违乎《内经》”的观点未免失之偏激。现存多种清刻本、1985年浙江科技出版社铅印本。 徐大椿(1693~1771),原名大业,字灵胎,号洄溪,江苏吴江人,今苏州市吴江区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卒于乾隆三十六年,年七十九岁。性通敏,喜豪辩。自《周易》《道德》《阴符》家言,以及天文、地理、音律、技击等无不通晓,尤精于医。初以诸生贡太学。后弃去,往来吴淞、震泽,专以医活人。大椿著书颇多,有《兰台轨范》《医学源流论》《论伤寒类方》等,都为医学之籍。他的歌曲有《洄溪道情》三十余首,《中国诗史》颇有愤世之辞。
3.74 万字 | 2022-05-28 20:49更新
 
		        										《养生秘旨》,是清朝医家马齐所作,内容包括病有十不治、长生在惜精论、修行始事、产药川源论、精气神论、仙师六字治病诀、神水滋养法、八段导引法、丹阳祖师回阳固本十六锭金诀等。
1.27 万字 | 2022-05-23 23:43更新
 
		        										经名:上清太极真人神仙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时期。系纂集早期上清派修行经诀而成。有《服四极云牙上方》、《清灵真人说神宝经》、《太上明堂玄真经》、《上清金阙帝君灵书紫文》、《三元真一经诀》等篇。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
1.85 万字 | 2022-12-03 18:10更新
 
		        										《寿世青编》是清代名医尤乘撰一部养生专著。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收载用药须知,总结德、释、道三家有关调心、调身、调息的养生经验。下卷收载服药须知,列食治秘方117首,按风、寒、暑、湿、燥、火、调理脾胃、气、血、痰以及阴虚、阳虚、诸虚十三门分类论述,颇切实用。
3.23 万字 | 2022-05-23 23:34更新
 
		        										养生之法有四:曰寡欲、曰慎动、曰法时、曰却疾。夫寡欲者,谓坚忍其性也;慎动者,谓保定其气;法时者,谓和于阴阳也;却疾者,谓慎于医药也。坚忍其性,同不坏其根矣;保定其气,同不疲其枝矣;和于阴阳,则不犯其邪矣;慎于药,则不遇其毒矣。养生之要,何以加于此哉!
0.52 万字 | 2022-05-28 16:01更新
 
		        										《酒经》。又名《北山酒经》,著者北宋人朱肱(字翼中) ,曾在杭州开办酒坊 ,有丰富的酿酒经验。《酒经》载有酒曲13种,除传统罨曲外,还出现了风曲和曝曲,作曲全部改用生料,且多加入各种草药,表明北宋时制曲工艺技术比魏晋南北朝时要进步得多。
1.48 万字 | 2022-10-31 09:15更新
 
		        										《山居四要》,养生著作,4卷,附1卷。元代汪汝懋(遁斋)编,成书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在前人杨瑀所作基础上增广而成。分为摄生之要、养生之要、卫生之要、治生之要。摄生者,论四时起居之宜。养生者,载服药忌食、饮食杂忌、解饮食毒诸内容。卫生者,述人与牲畜常见病证治,方药多取常用之品。治生者,言四时节气粮食、蔬菜、花卉、树木栽种之事。所述多居家养生保健之要言,通俗易晓,简便易行。
3.30 万字 | 2022-05-31 12:03更新
 
		        										《女丹合编选注》由清代医家贺龙骧所著,讲述男女修行的区别以及优势,其中部分论述对现代社会的养生很有借鉴的意义。
3.17 万字 | 2022-05-23 23:43更新
 
		        										约12世纪初金·何若愚撰于1153年。后经金·阎明广注释。卷上为流注指微赋、流注经络井荥说、平人气象论经隧周环图及十二经脉的循行,主病图形;卷中论子午流注;卷下为井荥歌诀及图。书中探经络之原,求针刺之理,阐述营卫之清浊、区分孔穴之部位。强调人体经脉气血的流注、开合随干支配合的不同日时而变化。是既知最早的一种论述子午流注学说的专书。后世针灸发展上出现的飞腾八法或灵龟八法盖源于此。其主要内容在后代针灸书中多有收载。本书现存《针灸四书》本及抄本。
1.69 万字 | 2022-11-30 09:49更新
 
		        										针灸问对( 刊于1530年)由明汪机撰,书共三卷。 书凡三卷。上、中两卷,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荣卫气血、针刺诸疾及其方法。下卷,专论灸法适应证及经络俞穴。本书首先指出“ 用针必先诊脉”,强调“切脉、观色,医之大要”。反对“医者不究病因、不察传变,惟守某穴主某病之说”。他批评那些“ 徒执孔穴“”按谱施治”的医生为“按图索骥”,或“譬之狂潦泛滥,欲塞下流而获安省”。主张针治疾病宜“先定五脏之脉,备循九候之诊,而有太过不及者,然后乃存意于用针之法”。其次又提出针灸疗法具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他说“:病邪大甚,元气已伤,决非针元所能济矣。假如痨瘵阴虚火动,法当滋阴降火,针能滋阴否乎?痿证肺热叶焦,法当清金补水,针能补水否乎?经曰‘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调以甘药是也’。知此则病之可针、不可针每可以类通矣。奈何世之专针科者,既不识脉,又不察形,但问何病,便针何穴,以致误针成痼疾者有矣。”在针灸施治上,强调据证立法,法随证变。他说:“病变无穷,灸刺之法亦无穷。或在上下取之,或在下上取之,或正取之,或直取之。审经与络,分血与气。病随经所在,穴随经而取,庶得随机应变之理”。汪氏还指出《金针赋》所云之“ 针刺十四法”以及“ 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龙虎交战”等一系列针法,是巧立名目。他说:“考其针法,合理者少,悖理者多,错杂紊乱,繁冗重复”。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反对“哗众取宠”的科学态度。书末列禁针禁灸穴歌、十二经见证歌、十二经井、荥、俞、经、合歌、经穴起止歌、天心十一穴歌,经脉交会八穴歌等针灸歌赋,以便诵记。第 417 页汪氏序云“,本书乃取《灵枢》、《素问》、《难经》及诸家针灸之书,穷搜博览,遇有论及针灸者,日逐笔录,积之盈箧,不忍废弃,因复序次其说,设为问难,以著明之,名曰《针灸问对》。”足见汪氏致学之严谨。所辑之书对我国针灸学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195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4.69 万字 | 2022-05-28 16:12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