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证直诀》(公元 1114年)宋.钱乙(仲阳)着。三卷,上卷论证、中卷述医案、下卷记载药方,在儿科方面有不少创见 。
3.32 万字 | 2024-05-06 16:36更新
五十四代天师张继宗所撰《崆峒问答》,全文有两万多字,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用非常直白、浅显地语句,解答了道友在初入道门时,碰到的诸多问题,是正一道基础入门必读经典。 张继宗(1667年-1715年),字善述,号碧城,正一派第五十四代天师。张洪任长子,出生八个月,父卒。乃由叔父洪偕摄掌教事。据《补天师世家》载,康熙二十年(1681年)袭爵入觐,上命祷雨,灵验,赐御书碧城额以为号。康熙三十三年(1691年)奉诏进香五岳,在汴京等地,以铁符镇水。三十五年上赐乾坤玉剑。四十二年诰授光禄大夫。四十六年赐第京师,五十二年赐帑银重修龙虎山殿宇。五十四年入觐京师,行至扬州琼花观而卒,享年四十八。
2.25 万字 | 2022-11-30 12:16更新
《饮膳正要》为元忽思慧所撰营养学专著,成于元朝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全书共三卷。该书记载药膳方和食疗方非常丰富,特别注重阐述各种饮撰的性味与滋补作用,并有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等内容。它从健康人的实际饮食需要出发,以正常人膳食标准立论,制定了一套饮食卫生法则。书中还具体阐发了饮食卫生,营养疗法,乃至食物中毒的防治等。附录版画二十余幅,文图并茂,为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和食疗专书,也是一部颇有价值的古代食谱。 忽思慧,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营养学家,他写的《饮膳正要》一书,是我国甚至是世界上最早的饮食卫生与营养学专著,对传播和发展我国卫生保健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饮膳正要》是一部专讲饮食和营养的书籍。我国周代时期,政府里就设有“食医”,专管与饮食有关的医药问题。以后历代都有关于用饮食做为治疗手段的材料及专书出现,即所谓“食疗”。但是,从健康人的立场出发,讲究饮食营养,滋补身体,以达到强身养生的目的的书籍,当以《饮膳正要》为最早。 该书的名称虽为《饮膳正要》,但内容包括了医疗卫生,以及历代名医的验方、秘方和具有蒙古族饮食特点的各种肉、乳食品,甚至明代名医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也引用了该书的有关内容。所以,《饮膳正要》-一书,对于研究我国的医药和蒙古民族的医药科技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饮膳正要》共分三卷,卷一讲养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和聚珍异馔等;卷二讲原料,饮料和食疗,即包括诸般汤煎、神仙服饵、四时所宜、五味偏走、食疗诸病、食物利害、食物相反、食物中毒等内容;卷三讲粮食、蔬菜、各种肉类和水果等。 《饮膳正要》,当时虽是为皇帝延年益寿所编的专著,但对人民百姓也起了很大作用。正如该书的序言里所说的那样:“中宫览焉念,祖宗卫生之戒,知臣下陈义之勤思,有以助呈上之诚身而推其仁民之至,意命中政院使臣拜住刻梓而广传之。兹举也,盖欲推一人之安而使天下人举安,推一人之寿而使天下之人皆寿,恩泽之厚,岂有加于此者哉,书中之既成大都留守臣金界奴传。
3.82 万字 | 2022-05-23 23:35更新
《千金翼方》,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撰,约成书于永淳二年(682)。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以千金来命名此书极为恰当。《千金翼方》全书共三十卷,北宋时期校正医书局对其传本予以校正,并刊行全国。宋代印本在明代以前失传了,所幸印版保存了下来,明朝万历年间,翰林院纂修官王肯堂奉万历皇帝之命纂刻了宋版《千金翼方》。《千金翼方》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中医药典籍之一。
38.45 万字 | 2022-05-24 20:56更新
《本草崇原》著者张志聪殁而书未成,后由弟子高世栻续成,成书于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神农本草》谓之《本经》,计三百六十五种,以应周天之数。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本经·序录》中即言:“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如人参、甘草、地黄、黄连、大枣等;“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需判别药性来使用,如百合、当归、龙眼、麻黄、白芷、黄芩等;“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
9.52 万字 | 2022-05-23 23:40更新
李中梓一生精熟《黄帝内经》。他抓住《黄帝内经》的重点,删繁从简,进行选择性的类分,编成《内经知要》一书,使《黄帝内经》的内容更加精实简要,后人学起来更加容易。《内经知要》共有上、下两卷,分成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病能八类,将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概括无遗,所以至今仍为后学者所欢迎。
6.84 万字 | 2022-05-24 20:56更新
赵公明,又名赵玄坛、黑虎玄坛,道教所信奉的财神,传说中能以役雷驭电,除瘟禳灾,主持公道。秦时得道于终南山,道教尊为“正一玄坛元帅”。 据《辞海》记载,赵元帅的形象是黑面浓须,头戴铁冠,手执铁鞭,身跨黑虎。 《玄坛赵大元帅财神真经》讲述了财神赵公明元帅和五路财神的对话,以及他们游历人间的故事。传达了基本的善恶果报的思想。 每年正月初五,各地道教宫观和民间都会有接财神、迎财神的传统习俗。财神,是道教中掌管天下财源和禄库的神灵。礼拜或者供奉财神能使人招财进宝,财源滚滚,大年初五接财神的习俗由来已久,财神是最受欢迎的神仙之一。 据传此版本《玄坛赵大元帅说五路财神真经》是在大英博物馆的库房中被发现的,具体作者不详,仅供各位师兄参考。
0.64 万字 | 2024-11-14 10:03更新
经名:洞玄灵宝定观经注。原不题撰者,经文约出於南北朝末或隋唐之际。又据徒跋,注文当系唐代道士泠虚子撰。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玉诀类。参校本:《云笈七签》卷十七。 灵者,神也,在天曰灵。宝者,珍也,在地曰宝。天有灵化,神用不测,则广覆无边;地有众宝,济养群品,则厚载万物。言此经如天如地,能覆能载,有灵有宝,功德无穷。证得此心,故名灵宝。定者,心定也。如地不动。观者,慧观也。如天常照,定体无念,慧照无边,定慧等修,故名定观。
0.43 万字 | 2022-12-07 20:26更新
《房中补益》是(唐)孙思邈创作的其他类书籍。夫房中术者,其道甚近,而人莫能行。其法一夕御十人,闭固为谨,此房中之术毕也。【兼之药饵四肘时勿绝,则气力百倍而智慧日新。然此方之作也,】非欲务于淫佚,苟求快意,务存节欲,以广养生也;非苟欲强身,以行女色,以纵情意,在补益以遣疾也。此房中之微旨也。
0.31 万字 | 2022-06-01 19:59更新
经名《太清元道真经》,不着撰人。据本书跋文,当为唐人所作。三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参校版本:《道藏》河神部玉诀类《太上老君元道真经注解》本(简称合明子注本)。此经张至少顺道人曾推荐过,言人一小醉减寿五十天,一大醉减寿一百天,以警醒世人。
0.24 万字 | 2022-05-24 12:12更新
《养生秘旨》,是清朝医家马齐所作,内容包括病有十不治、长生在惜精论、修行始事、产药川源论、精气神论、仙师六字治病诀、神水滋养法、八段导引法、丹阳祖师回阳固本十六锭金诀等。
1.27 万字 | 2022-05-23 23:43更新
《太上老君内观经》简称《内观经》又称《内视经》,撰人不详。约出於魏晋朝。陶弘景曾引过此经,是道教的经典著作之一。《太上老君内观经》继承发展战国道家祖师列子的养生思想,义理通明,文字优美通畅,韵古义幽,言简意深。若以传统经典来修持,对精神灵性修持上的提升,将会有所极大收获。若当古文来细细欣赏品读,可谓中华文字组合上的极致美感体现。 千百年来,获得精神悟境的圣哲,文字大智慧皆从心念自然流露。由内而外,无不宁静无为;起思动念,无不利益众生;神思所到,无不字字精巧,句句玑珠,当中不含一丝瑕疵。无事偶来品读,犹如把玩一块温润无瑕的美玉。此经以修心为修道之说,宋金以来对道教诸派尤其全真一派之教旨影响颇大。
0.23 万字 | 2022-12-07 20:29更新
全十九卷。撰者高濂,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剧作家。著有《雅尚斋诗集》、《玉簪记》、《节孝记》等书。据说他幼时患眼疾等疾病,因多方搜寻奇药秘方,终得以康复,遂博览群书,记录在案,汇成此书。书中附有万历十九年(1591年)写的序。该书从八个方面(即八笺)讲述了通过修身养生来预防疾病、达到长寿的方法。 这八笺是"清修妙论笺"、"四时调摄笺"、"起居安乐笺"、"延年却病笺"、"饮馔服食笺"、"燕闲清赏笺"、"灵秘丹药笺"、"尘外遐举笺"。其中"饮馔服食笺"自卷十一至卷十三,收录了3253种饮食和药方及15种专论。此外,该书中的卷十一至卷十三和卷十二中的"野蔌类九十六种"一章还曾分别以《饮馔服食笺》和《野蔌品》为名单独出版。高濂还著有《草花谱》、《兰谱》等书。该书的摘录收于"中国食经丛书"(下)。
39.11 万字 | 2022-06-07 17:29更新
《枕中经》,相传为太上老君传下,经文很短,多是日用保命护身的咒语,普通人也可以日常读诵,大有益处。
0.13 万字 | 2022-12-01 14:31更新
《格致余论》,元代朱震亨撰。成书于元至元七年(公元1347年),因“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一事”而得名。为朱氏的医论集,其著名的“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等俱载于此书,集中反映了朱氏的学术观点,阐述了相火与人身的关系,提出保护阴血为摄生之本,列色欲、茹淡、饮食诸论,强调饮食起居的重要性。在杂病论治方面,朱氏于书中也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
2.69 万字 | 2022-10-28 16:16更新
《八部金刚功》作者是张至少顺道长。金刚功应用“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结合“阴阳五行”的中医理论,通过八套动作运用刚性内劲之气来疏通全身的经脉,使身躯、骨骼、关节的连接畅通,调整脊椎骨的某些变形与错位,使其神经系统恢复正常;同时协调五脏六腑的运作,排除体内各种病气,从而达到阴阳平衡、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实为养生长寿之上乘功法。 张至顺道长,号米晶子,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一代。 道长十七岁于陕西华州半截山碧云庵出家,随师父陕西山阳大天竺山刘明苍道长修行悟道。刘明苍道长得师太王圆吉道长真传。 一九五五年,道长出山参访,任陕西八仙宫知客; 六十至七十年代,入陕西终南山清修十载; 一九八零年,任陕西楼观台监院; 一九八七年,修建宝鸡烽火台万圣宫; 一九九零年,任湖南慈利县道教协会会长; 一九九八年,再入终南山清修; 二零零八年至二零一二年,在陕西终南山八卦顶及海南省玉蟾宫等处清修。 [2] 2015年7月28日,农历乙未年六月十三,全真龙门法派第二十一代米晶子真人张至顺老道长于当日午时羽化登真,世寿104岁。
1.05 万字 | 2022-12-09 18:08更新
《针灸聚英》,针灸专著,又名《针灸聚英发挥》,4卷。明·高武撰于嘉靖八年(1529年)。高氏以针灸“诸书于《素问》《难经》多异少同”,乃“取其同,议其异,故以《聚英》名”。卷首《集用书目》,简介明以前主要针灸著作16种;卷1论五脏六腑,仰伏人尺寸,手足阴阳流注,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其所属经穴之循行及主病,大抵依照滑寿《十四经发挥》为次序,并附有经脉穴图;卷2介绍骑竹马灸法、四花穴、子午流注、东垣针法等各家针灸法及各种疾病取穴法;卷3介绍煮针、火针、温针、折针、艾炷、灸疮、禁忌等法;卷4记述80余首有关经穴、经脉、临床主治、补泻手法、针灸禁忌等歌赋,最后以问答形式阐述若干针灸治疗问题。高氏集录明代以前针灸学之主要成就,并用按语形式阐发己见,如五行生克在是动、所生病治疗中之应用;东垣针法应用等。书中收集针灸歌赋颇多,尤其便于初学者习诵。
11.91 万字 | 2022-05-23 23:38更新
孙真人,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相传为楚大夫屈原的后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道教尊为“妙应真人”。一生著述颇丰,据《旧唐书》载:“自注《老子》、《庄子》,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世,又撰《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
0.59 万字 | 2022-05-28 20:59更新
《云笈七签》是择要辑录《大宋天宫宝藏》内容的一部大型道教类书。北宋天禧三年(1019),当时任著作佐郎的张君房编成《大宋天宫宝藏》后,又择其精要万余条,于天圣三年至七年(1025~1029)间辑成本书进献仁宗皇帝。道教称藏书之容器曰“云笈”,分道书为“三洞四辅”七部,故张君房在该书的序言中有“掇云笈七部之英,略宝蕴诸子之奥”等语,因名《云笈七签》;并称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上以酬真宗皇帝委遇之恩,次以备皇帝陛下乙夜之览,下以裨文馆校雠之职,外此而少畅玄风年”。此书按张君房自序,原为一百二十卷,《中兴书目》(《玉海》引)、衢本《郡斋读书志》、袁本《郡斋读书后志》《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皆著录。《遂初堂书目》无卷数。 《直斋书录解题》作一百二十四卷。《正统道藏》《四库全书》《四部丛刊》本皆作一百二十二卷。重刊《道藏辑要》本不分卷,亦无张君房自序,缺卷甚多。则此书有百二十卷本,百二十四卷本,百二十二卷本等多种。百二十二卷本为今通行本。载《正统道藏》太玄部。张君房虽称此书乃“掇云笈七部之英”而成,但这仅指它的内容是掇《大宋天宫宝藏》七部之英,而不是体例也按七部分类,实际上它是将摘录的七部内容按性质加以归类的。 如卷一道德部,采摘《老君指归》《韩非子》《淮南鸿烈》《混元圣纪序》《唐开元皇帝道德经序》中之语,以总论老子的道德概念,即道教的立教之旨;卷二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引“道君曰”及《太始经》《太真科》《上清三天正法经》之语,以论宇宙生成变化,并特引《太上老君开天经》详述老君开天辟地及累世下降作王者师;卷四道教经法传授部,引《上清源统经目注序》《灵宝经目序》《上清经述》《三皇经说》《云台治中内录》等,以论上清、灵宝、三皇诸家的传授系统。其他各卷无不以纲带目,在一个总题目下引录若干道书。有的题目内容较多,如杂修摄、说戒、诸家气法、金丹、内丹,符图,以及仙籍语论、纪传等、则各列若干卷,以摘录多种道书。可见此书引录的道书虽多,但纲目颇为清晰。至于引录道书的具体数字,已难作出准确统计,因为所引之书,有的标出原名,有的只是某书中的篇名,有的甚至是张君房所拟之名。不过“大都摘录原文,不加论说”,基本上保留了原书的面貌。这是它最具历史价值之所在。 《云笈七箓》以上清派为正统,故收载该派道书尤多,叙上清经传授系统和上清修真方法甚详,体现出上清派占居显学地位的时代特征。此外,收录唐代著作也比五代宋初新出的其他道书为多。然而本书除了继续承认老子的教主地位之外,特别突出宋真宗时代出现的圣祖(赵玄朗)崇拜。例如将真宗所制《先天纪叙》和《轩辕本纪》列于纪之首,位居《元始天王纪》《太上道君纪》《混元皇帝圣纪》之上。传则首录宋真宗制序、以宣扬宋王朝君权神授为主要特征的《翊圣保德真君传》,然后继以上清众真传记。本书在体例上,明显继承了《无上秘要》以“道”为首,以“验”为足,以“法”为主干的格式特征,但结构更为紧凑,分类愈趋合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此书“类例既明,指归略备,纲条科格,无不兼该。道藏菁华,亦大略具于是矣”。此书虽属抄录,实具概论性质,对道教的各个方面均有所论述。其价值尤其体现在卷三至卷九,这部分论道藏源流,条分缕析,叙说清楚,《灵宝略纪》《上清源统经目注序》和陆修静所撰《灵宝经目序》等珍贵资料亦因此得以保存。书中还增加了“语论”和“内丹”两大内容,这对于研究唐宋时代道教的历史,全面了解道教理论,均有重要的意义。本书所收今佚道书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即尚存之书亦颇具参校之用。例如《翊圣保德真君传》虽系摘录,然序题宋真宗制,文内黑杀神封号仅“翊圣保德真君”六字,可正今本署“宋仁宗御制《翊圣应感储庆保德传序》”之误。此书收宋真宗《天童护命经序》及《太上天童经灵验录》记唐昭宗景福元年(892)诵经灵验事,足证《天童护命经》早出于唐代,北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四月茅山梁悟真所得确系加句本(据洪迈《夷坚志》,梁加句本凡二百九十二字,多出一百零七字)。《云笈七签》素为道教界和学术界所重视。《大宋天宫宝藏》早已亡佚,幸赖此书得以考见其概貌。因此书具有系统、全面和简明等优点,故而人称“小道藏”,是了解和研究道教必备的资料。
92.19 万字 | 2022-12-19 18:56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