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医学期刊是《吴医汇讲》,其作者是清代名医唐笠山。唐笠山,江苏苏州人,生年不详,卒于嘉庆辛酉(1801)年,以编纂《吴医汇讲》而闻名于医林。 十八世纪末,苏州雕版手工业兴盛,名医云集,而且大兴讲学之风。当时许多名医,以医会友,聚于一堂,各抒己见,析疑赏奇。唐氏从中颇受启发,于是亲自联络医林名医高手,广泛征集医门佳作,别出心裁,勇于创新,创办了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它的稿件是当时江南一带的名医所供给的,故名《吴医汇讲》。 《吴医汇讲》创刊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停刊于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前后历时10年,共刊出11卷,每卷均合订为一本,是类似年刊性质的中医杂志。当时虽不叫“杂志”,但从出版形式和组稿过程与后世的杂志编刊完全相符。 《吴医汇讲》共发表江浙地区41位医家94篇文稿,内容生动,丰富多彩。浏览《吴医汇讲》,我们可以从中探索出作为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的主编唐大烈的编纂思想及《吴医汇讲》的编辑体例。
7.16 万字 | 2022-06-05 17:22更新
《慎疾刍言》是由清代徐大椿创作的一本关于医学的著作,撰于1767年。本书着重剖析医界流弊,以期医家谨慎治疾。本书内容有误用补剂、内科杂病误治的论述。还有对不同患者(如老人、妇女、小儿)治疗上应有所区分、以及外科病证治法等方面的论述。简明切要,并无浮泛。此书又有王士雄校刊本。经张鸿补辑,改名《医砭》,编入《潜斋医学丛书》中。现存初刻本等二十余种清刻本。
1.13 万字 | 2022-06-05 18:08更新
约12世纪初金·何若愚撰于1153年。后经金·阎明广注释。卷上为流注指微赋、流注经络井荥说、平人气象论经隧周环图及十二经脉的循行,主病图形;卷中论子午流注;卷下为井荥歌诀及图。书中探经络之原,求针刺之理,阐述营卫之清浊、区分孔穴之部位。强调人体经脉气血的流注、开合随干支配合的不同日时而变化。是既知最早的一种论述子午流注学说的专书。后世针灸发展上出现的飞腾八法或灵龟八法盖源于此。其主要内容在后代针灸书中多有收载。本书现存《针灸四书》本及抄本。
1.69 万字 | 2022-11-30 09:49更新
针灸著作。有一卷本及三卷本两种,内容全同。本书约为北宋末书商抄录《太平圣惠方》卷一百中的《明堂灸经》及《小儿明堂灸经》的全文,改题此名刊行者。原书系唐代佚名氏撰,书中分别记载成人及小儿常用要穴的灸治方法和所治疾痛。并附40余幅腧穴图。现存日刻本。元代时此书辑入《针灸四书》中。
1.57 万字 | 2022-05-23 23:41更新
清代医家。字茹穹。龙丘(今浙江衢州)人。弱冠为诸生。平生淡仕途,医术精,察脉精而效验著。撰《心医集》二卷(1650年)。 先将凡虑涤却,择净室静坐,闭目,鸣天鼓三十有六以集神,咽液三十有六以聚气,而阴户可以阴合,使众邪不得下居。闭气自一至十,默数九九而止。非闭噎其气也,乃神定气和,绝思忘虑,使鼻之息若有若无。诊其脉六动为一息,九九者八十一息,总四百八十六动脉也。常存赤气,自其口出,状如火轮,周其室中,定则内想安寝,自然疾病除而阴邪远矣。初闭息,经十息至五十息,至百息。气不在上,亦不在下,如游浑沌,不能破散,凡一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太微升玄经》云:气绝曰死,气闭曰仙,魄留守身,魂游上天。先吹出口中浊气七口,以手指捏目大小眦,按鼻左右,旋耳摩面,乃以舌抵上腭,撩口中内外津液三十六转,满口咽之,如此三止。漱咽灵液,灌溉五脏,面乃生光。
3.69 万字 | 2022-05-23 23:42更新
气功养生著作。8卷。清代徐文弼撰。作者主张气功导引应与综合调摄并重,提出修养宜行内外功,要宝精宝气宝神,还须知要知忌知伤,注意四时调理和饮食调理。在外功方面,有针对五官、四肢、腰背的按摩之术,及提倡应用十二段锦、八段锦和六字真言。内功则是静坐运气方法。本书内容涉及广泛,收罗前人经验甚多对后世的保健养生有一定的影响。曾有内容被《内功图说》引用。 唐豪曾对《内功图说》的构成有过系统的条贯梳理,指出该书的来源共有4部分:其中的“12段锦”、“分行外功诀”、“内功图”和“五脏病因”,来自乾隆年间徐鸣峰的《寿世传真》。
3.07 万字 | 2022-06-13 11:31更新
《女丹合编选注》由清代医家贺龙骧所著,讲述男女修行的区别以及优势,其中部分论述对现代社会的养生很有借鉴的意义。
3.17 万字 | 2022-05-23 23:43更新
《养生秘旨》,是清朝医家马齐所作,内容包括病有十不治、长生在惜精论、修行始事、产药川源论、精气神论、仙师六字治病诀、神水滋养法、八段导引法、丹阳祖师回阳固本十六锭金诀等。
1.27 万字 | 2022-05-23 23:43更新
《养生导引法》是明代胡文焕写的一部气功导引著作。书中主要讲述导引养生祛病法。共列病症27门,每门列功法若干条,可供选用。其选功法基本上依据(诸病源侯论)中所载的「养生方导引法」。此外,补益与老人二门中还收辑了《太清导引养生经》、《通玄集》等书的部分内容。
5.38 万字 | 2022-05-23 23:44更新
孙真人,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相传为楚大夫屈原的后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道教尊为“妙应真人”。一生著述颇丰,据《旧唐书》载:“自注《老子》、《庄子》,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世,又撰《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
0.59 万字 | 2022-05-28 20:59更新
《卫生易简方》是由 胡濙 编写的一本书籍,书中分为诸风、诸寒、诸暑、诸湿等145类病证,共396方,主张方宜简易,多数方剂药仅一、二味且多为易得之品。 《卫生易简方》,方书。十二卷(一作4卷)。明·胡濙撰。约刊于1410年。作者任礼部侍郎时出使四方,留心医学20余年中,广泛收集各地民间单方验方编成此书。本书还附有服药忌例22条及兽医单方47首。现存多种明、清刊本。
16.59 万字 | 2022-11-30 09:48更新
《市隐庐医学杂着》,医论著作。清·王德森撰于1853年。全书载证治杂论十四篇,多从病证误治分析,辨论明确,颇能举一反三。对不究病因、不问病状,概以平稳方药治疗的态度尤为反对。本书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现存1853年作者自刻本等多种版本。
1.60 万字 | 2022-05-23 23:41更新
《女科要旨》是清代名医陈修园所著,全书共四卷,主要介绍了妇科相关的理论知识。 全书分为四卷,主要就调经、种子、胎前、产后、杂病及几种常见外科病症等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作者根据《内经》之旨、《金匮》之法,提山了个人的见解,综合了前人的心得。讲解病机,简明透彻,所选附方,切合实用,可作为学习中医妇科的参考书。 《女科要旨》讲解病机简明透彻,所选附方切于实用,可作为学习中医妇科的参考书。陈修园《女科要旨》一书,论治妇人之疾,探本溯源,会通诸家,择善以从,崇尚实践,简切堪用。兹不揣冒昧,聊作粗浅评述如次: 调脾胃雅俗共赏 妇人以血为本,_血之生化在脾胃,故历代女科著述,莫不重视脾胃
4.73 万字 | 2022-05-23 23:35更新
《喉科指掌》,6卷,清代张宗良(留仙)撰。初刊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卷1列咽喉大纲,主张咽喉诸疾应以风、寒、火、湿、毒主论;次述喉舌分经,在诊法上相当重视以脉测病。卷2为喉科精选应用诸方,较切于实用。卷3至6为咽喉诸疾,分述不同咽喉病证之治疗。 张宗良,清代医家。字留仙,江苏吴县人。生平精研医理,尤擅长喉科,颇有治验,名噪姑苏及云间(今上海市松江一带)。张氏诊治喉证,重视神、气、脉,以及局部色泽、声音高下沉浮等。编有《喉科指掌》6卷(1757),论喉科诸症及针灸、制药诸法,附以图说,为影响较大的喉科专著。另有《咽喉秘集》(又名《喉科秘旨》、《喉科要旨》、《急救喉证全集》),系与吴氏(名佚)合编。 在《喉科指掌》目录之前,有“云间世医张宗良留仙氏著,男源一初校字”的署名。由此可知,此书是经其儿子源一校勘后刊印的。正文前有浙江提督、兵部左侍郎彭启丰撰写的序,序中在评价张宗良的医术时说:“素精医理,其于咽喉一科究心益深且久”,张氏总结自己在喉科的临床经验,“采辑成方,参以己见,条例详细,汇集成编。自神气脉理,以及色之青红紫白,音之高下沉浮,一一皆有注释,了然指掌,较若列眉,合诸所治之症,如灯取影,百无一失”。由此可见,张氏为当时颇有影响的名医。
1.64 万字 | 2022-05-25 11:12更新
清代李学川编撰的《针灸逢源》一书中,载有大量的针灸临证腧穴处方,见于该书卷五。探讨中国古代针灸处方的配穴原则与规律,对现代针灸学在临床治疗上的应用与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0.09 万字 | 2022-05-28 16:21更新
2020年1月2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对党参等9种物质开展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通知显示,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经安全性评估并广泛公开征求意见,将对党参、肉苁蓉、铁皮石斛、西洋参、黄芪、灵芝、山茱萸、天麻、杜仲叶等9种物质开展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以下简称食药物质)生产经营试点工作。
1.32 万字 | 2022-05-28 21:08更新
《上池杂说》, 医话著作。一卷。明·冯元成撰于1644年。全书共列28条,阐述医理和辨证论治以及其他杂论,治法偏于温补。本书收入《三三医书》中。
0.78 万字 | 2022-11-30 09:44更新